本报报道,11月29日,农业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大中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交流会,会上正式发布了《2017年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报告》。 报告通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等5项一级指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23项二级指标,衡量2016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 结果显示,青岛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为78.54,位居全国第七位,比2015年提高一位; 上海、北京、南京位列前三。
《2017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由农业部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主办。 核心内容是《中国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衡量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涵盖23个二级指标。
5个一级指标主要围绕新时代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任务设置。 其中,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指标主要由菜篮子产品保障水平、耕地保有率、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三等产出率四项指标组成。经过认证的农产品,重量为20; 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由化肥施用量强度、农药施用量强度、农药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四项指标组成能量消耗,权重为24; 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由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组成,由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四个指标组成。地级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数量,权重为22; 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水平指标由农村创业创新园区数、万人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数、农林业比重等六项指标组成。水务支出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耕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中,权重为18; 现代农业管理水平指数由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生产率、农产品品牌建设水平、农民入社比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指标组成,权重为16 。
综合评价指标数据显示,全市现代农业管理水平指数为22.98,位居全国第一; 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指数22.22,位居全国第七; 菜篮子产品支撑能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水平等三项指标发展指数分别为12.03、13.23和8.08,处于国内较高发展水平。 35个大中城市。
都市现代农业:看青岛如何发挥“示范作用”
29日,农业部发布《2017年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 青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沿海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做法得到肯定,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农产品供应始终“自给有余”
青岛积极实施“囤粮在地、储粮在科技”战略,巩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供应始终保持自给自足。 市农委统计显示,全市粮食、蔬菜、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稳定在300万吨、800万吨、100万吨、110万吨以上,人均入住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口粮自给率达到200%。
青岛积极推进种植业“三区”建设。 立足全市资源禀赋,打造北部平原百万亩粮油生产功能区,沿大沽河流域建设百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大力发展果树大泽山、崂山、小珠山、滨海。 茶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全市已建成“吨粮田”200万亩,农田灌溉面积480万亩。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呈现城市高端特色。 规划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区,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推动畜牧业从户户向园区规模化发展。 全市关闭搬迁养殖场118个,专业养殖户905户。 畜禽养殖全部退出城市郊区和水源地,形成莱西肉牛等5大优势产业区和肉鸡等7大优势产业。
重点发展近海渔业。 规划建设现代渔业开发区,打造海洋“蓝色粮仓”。 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科学控制近海捕捞,引导养殖业逐步退出滩涂和浅海,大力发展深海养殖、海岛养殖和海洋牧场。 远洋渔业总产量达到14万吨,远洋渔船平均功率、吨位位居全国前列。 。
推动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2017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中,青岛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位居全国第七。 这得益于我市近年来积极实施的全产业链体系建设。
突出发展加工和出口农业。 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70%。 农产品加工企业31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110家。 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300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全市有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1300多家,占总数的40%以上。 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327亿元以上,占全国的7.4%。 连续多年位居城市之首。 一个人。
大力发展园区农业。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建设”,打造技术创新、集约经营、实验示范的重要平台。 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913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区、示范园区、创新园区213个。 9万多名农民实现就业创业,家庭人均收入增长25%以上。
推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发展体验式、循环式、智慧型休闲旅游农业,实现“农区变景区、牧区变公园、农民变导游”。 全市拥有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3053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点)28个,农业节庆活动80多个,年接待游客1856万人次。
培育壮大“互联网+农业”。 在全国率先启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培育首批15个示范镇,建设村(社)农业信息服务站816个,拥有560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村电商平台。 销售额超千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38家,年交易额58亿元。 农村信息化率达到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绿色生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青岛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当地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 建立市、区、镇(街道)、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全市统一的农药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平台。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成立。 全区禁止销售和使用6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将616个农业生产单位、3000多个产品、4.5万名种植户纳入监管追溯体系。 每年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46万批次,完成牲畜检疫126万头。 检疫3.5亿只家禽家禽,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方式。 我市围绕“一控、两减、三基”目标,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播整地等七大行动。 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已达600万亩,开展土壤整地140亩。 1万亩、30万亩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2%,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率88%,化肥农药总量实现零生长。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青岛出台农产品品牌发展实施方案,发布“青岛农产品”整体形象标志和广告语。 全市拥有农业商标1.9万件,其中农业著名品牌16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驰名商标13个。 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8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居副省级城市之首。 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26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32个。 优质特色农业年产值17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0%。
机制创新激活要素活力
在创新农业管理机制方面,该市在全国率先试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全市基本完成确权、登记、发证任务,确权村、确权农民、确权分别占应确权总数的97.2%。 、 98% 和 97.7%。 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9.6万亩,土地流转经营面积275万亩。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万个,家庭农场和100亩以上种植大户6400多个,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1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以上初步建立了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的体制。 以合作联盟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化、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我市创新科技支农模式,成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广团队,建立“创新团队+基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推广团队+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袁隆平院士、赵振东院士等院士在青岛设立工作站。 拥有国家级、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39个。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以政府规定的形式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加快建立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规范管理和政策支持。 连续四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被列为市级实事。 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药操作人员9万多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显着提高。 (记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