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不同岗巴羊饲养方式对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草原科研团队破解谜团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组成的草地生物灾害防控与高产高效团队与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在高海拔的岗巴县,对不同饲养方式下瘤胃上皮和瘤胃微生物的互作效应对岗巴羊生长性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通过改善舍饲方式,可以改善岗巴羊生长的微生物学机制。此项研究结果最近被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研究人员通过图1中呈现的瘤胃中细菌群落结构,对其进行科学解释和说明。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生态脆弱环境中,草食动物生长面临许多挑战,如草畜矛盾等。岗巴羊是一种著名的肉用绵羊品种,但自然放牧已经难以满足其生长需求。岗巴羊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保证高品质的生产,亟需升级放牧制度。最近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传统放牧、半放牧半舍饲及全舍饲方式下岗巴羊的采食量、体增重、瘤胃发酵参数、瘤胃上皮转录组及瘤胃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显示,全舍饲相比于传统放牧更有效地增加了岗巴羊瘤胃主要短链挥发酸产量(丙酸和丁酸)以及与其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如未分类的F082、琥珀酸菌属和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的相对丰度。这也促进了瘤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从而使岗巴羊的体增重提高了15%以上。这项研究为季节性舍饲缓解草畜矛盾,提高养殖效益和推动岗巴羊产业向舍饲半舍饲转变以及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得到了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原文链接为: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在micb.2022.908326/full这篇论文中,通过对瘤胃微生物和上皮细胞代谢通路的分析,揭示了瘤胃中主要优势细菌的存在,以及瘤胃上皮富集代谢通路的情况。在图2中,展示了瘤胃中主要优势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也突显了它们在瘤胃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图3中,展示了瘤胃上皮富集的代谢通路,这些通路在瘤胃纤维素降解和能量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深入研究瘤胃微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瘤胃在反刍动物的消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